2006/2/28 師尊蒞臨中觀堂開示

 

我們先敬禮了鳴和尚、薩迦證空上師、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、吐登達爾吉上師!敬禮壇城三寶!「蓮悅上師、各位上師、法師、教授師、有講師嗎?(眾回答)「沒有」。啊有助教嗎?有助教…

 

剛剛在〈佛林同修會〉也有提到一個問題,「要認識自己的心」。那也有人問我一個問題,這個為什麼心是「不一」、「不異」的。我想「心」在運用上,它是「不一」的,像我們每個人眼睛看,我們每個人所看的不同,不一嘛,耳朵聽到的,我們每個人聽到的都是「不同的」,就是「不一」。

 

「不異」,就是說原來心的本源全部沒有差別的。就是「佛性」本身沒有差別,這叫「不異」。「不異」就是沒有差別,「不一」就是不同,每個人看到的都不同。貪心的人呢,他看到了『貪』;瞋心的人,他看到了『瞋』;癡心的人,他看到了『癡』。『貪』『瞋』『癡』也都是佛性,只是祂的用,用在『貪』,用在『瞋』,用在『癡』,如果能夠反觀你的『貪』、『瞋』、『癡』,回到原來的本源,就是『佛性』。(眾鼓掌)

 

眾生都有佛性,都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佛性。只是祂「用」呢,在「用」方面有不同的面。那我們修行呢,就是修這個『用』,把這個用修的,用修的以後呢,你把這個全部修了「清靜」,你以「清淨」、「知覺」的心去親證、去認取,這就是還我「本來的面目」,叫做『無縫塔』,沒有縫的塔。叫做打破「無始」、「無明」,打破一念無明,打破「無始」、「無明」,粉碎了一切的『虛用』。

 

所以「修行」呢,我們為什麼要「修行」,「佛性」本來就都在呀!不用修行也有『佛性』呀,你們不用修也有「佛性」!只是這個佛性在「用」方面,用錯了。他用到一種「習性」上面。「佛性」變成了「習性」。但「習性」也是「佛性」,不是「佛性」被污染了,只是這個「佛性」呢,他用錯誤了。只要把這錯誤洗淨了、清淨了,一切清淨了,在這個「清淨」的過程呢,就叫做『修行』。

 

以後你「智慧」顯發出來,你智慧出來有了「定力」、有了「慧力」,這個時候呢,你用你的定、慧的力量,去認取這個「佛性」,「佛性」原來是存在的,永遠不變的,祂也不是清淨的,也不是污垢的,祂原來本來就在的。所以祂叫做不淨、不垢、不穢的,就是這個道理。(眾鼓掌)

 

我前幾本書有寫到呢,要大家去「明心」,要大家去「見性」。那麼明心呢,你要去找這個「心」。你一直去找這個「心」,找這個心的「根源」。找到了,就叫做「明心」。那麼你要去「見性」,你要去認取這個「佛性」。你認取到了,就進入「見道」了。那麼你再去「實施」,就是把這個佛性給「實施」。實施甚麼實施呢?好像這個「精進」啦,有「佈施」啊,有「持戒」啊,有「忍辱」啊,智慧「般若」,以及「禪定」啊,你去認取,用種種的方法去把祂實施。到最後你認取這個「佛性」,經過佛跟佛的「印證」之後,你就成就了。(眾鼓掌)

 

那我們的修行方法就是這樣子,我這樣子跟大家講,眾生都有「習性」,所以我不願意說去責怪自己跟眾生,我跟眾生都是平等的,我不能去責怪眾生。師尊也一樣有習性,那麼我們就是要把這個習性清除,變成身、口、意的清淨。身、口、意清淨以後呢,你就可以明白禪定的意義,那你的智慧般若也就表現出來,這時候你得到了如來的智慧,顯發了『佛性』,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去認取這個「佛性」。修行原來是這樣子的。

 

所以大家說,我們修了半天呢,不知道這條路怎麼走。怎麼去「明心」,怎麼去「見性」,怎麼了生死;你知道嗎?所謂了生死是你明白生死,你根本就沒有生,也沒有死,師尊根本沒有來也沒有去,一明白後就無生、無死、無來、無去、斷了煩惱,煩惱能夠斷了,生死也能夠了。

 

所以我們今天這個呀,學密、持咒呀,供養呀,做護摩啊,做禮拜啊,做懺悔,都是入尋找心的一種法門。也是在清淨我們自己這些習性,原來的這些習性,這樣大家明白了嘛?(眾鼓掌)

 

很好,我修了那麼久,那麼多年了,還是不太怎麼夠明白。(眾笑鼓掌)結果你們在一剎那間,都明白了。(眾大笑鼓掌) 其實這個對學佛的來講,已經是比較清晰了。

 

蓮悅上師:「弟子代表所有的同門,向師尊請法,請師尊開示『中觀』的智慧。並且在這麼殊勝的因緣下,所有的同門齊聚在這裡。我們都知道,『修行』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是很重要的,但是呢,有很多的同門,可能是新皈依,可能他不明白,所謂真佛密法的修行法要,所以等一下可否恭請根本上師為大家做一個灌頂,這個灌由根本上師決定,但是這個灌頂呢,我代表所有的與會大眾請法,請求根本上師大力的加持,在與會的同門,今天能夠有幸的得到這個灌頂,都能夠得到這個智慧以及成就,並且用我們的『菩提心』來供養我們最珍貴的根本傳承上師。謝謝!」(眾鼓掌不斷)

 

師尊:這蓮悅上師,是很厲害的(眾笑鼓掌),她早一點叫我說,你講一講「中觀」就好了,那我就不用講那麼多了。(師尊笑) (眾笑鼓掌)因為我講完了,又要我講「中觀」。(眾笑鼓掌)

 

所謂中觀呢?它就是「中道」。其實在〈佛林同修會〉我也開示了,甚麼叫中道呢?這個佛祂有講過,它有幾個智慧呀,是屬於佛陀的智慧是很了不起的,也是屬於人生的般若。其實般若裡面的道理,就是中道,叫做般若中道。這是佛本身的,那麼其實學佛,有的人學「唯識」,有的人學「中觀,有的人學「般若」,有的人學「解脫」,有些人呢他學「瑜珈」(相應),就是密教所講的相應,那麼這些的道理其實是一貫的。外面所講的…「一貫道」。(師尊笑) (眾笑)

 

其實「天道」,跟佛陀講的有相似,但是也有不同。甚麼叫中觀呢?就是中道,走這一條中觀的道路就是佛陀講的「有為」跟「無為」的道理。世界上有很多「有為法」,「法」很多,到最後的結果是「無法」的。佛說一切法,是因為眾生所有的六塵、六根、六識才有一切法,本來是沒有法的。沒有法,是甚麼法?是『無為法』的。是無為法,才是真正的『法』。

 

佛陀為什麼要這樣子講,祂說人那,如果你去學法,學一些法,一些「有為法」你去學,是沒有對你的未來,認識佛性,沒有多大的意義。最有意義的,是無為法。這個『無為法』,才是重要。(眾鼓掌)

 

這樣子講,也是深了一點。講說沒有法,無為法,就是『中觀』,這個已經是很深了。你們這時候也聽,聽都聽不懂,聽不出一個所以然。所以佛在說法到最後的時候,祂根本沒有法可以說,所以才拈一朵花微笑,拈一朵花來表示。這個就是叫你直接去『認取』。因為怎麼講,都不會去中。所以祂有一個比喻呀,就是中觀有一個比喻說,你這個彈琴的弦,弦的太緊,它容易斷掉,弦如果太鬆了,它彈不出聲音。所以最美妙的聲音就是「不緊、不鬆」。這聲音是最美妙的,我們修中觀,就是要你「不緊、不鬆」。

 

你不能說,佛說無為法,那我就甚麼都不做,那就『鬆』了。那你也要「修行」呀,但是修行不要太過忙碌,不要太過於激烈。不要太過於早也修,晚也修,24小時你都在修。你沒有休息的時候,就太緊了。會崩斷掉,就是精神分裂。所以「燥鬱症」、「憂鬱症」那,「憂鬱症」是太鬆了,「躁鬱症」是太緊了。就會出毛病。佛教你「中道」,就是要你穩定的走,一步一腳印,不希望飛的。你穩穩的,這樣子前進去走,總有一天,你會看見「佛性」、成就佛果。(眾鼓掌)

 

這種精神,就是「中觀」的精神。所以我講中觀的意思,就是在這裡。你在走修行的路,一定要走在中道上,不要偏離。穩穩的走,一步一腳印,終於到達這個目的地,到達了『彼岸』。不要看到這個靈異,你就去學靈異,不要看到神通,你就去學神通。不要太盲目,看到別人,哇!有法術,你就去學法術。你要去學佛,本身的『中觀』。你要有智慧、有般若、有定力、有功德,你要去做「功德」。那麼要有「定力」,「定力」就是不學人家「聞雞起舞」。聽到人家甚麼,你就跟人家舞。你聽到那邊有甚麼,你就去跟人家甚麼。

 

你只要「認證」,這個是釋迦牟尼佛所傳下來的智慧,這你就定下心來去學習,那麼好好的學禪定的功夫,『禪』就是要你發出智慧,『定』就是教你得到八定的功夫。那麼這個就是中觀,無論如何,你都要有一面眼光,很清楚的去看,不要偏差。你不偏差,不偏左,不偏右就是中觀。不緊、不鬆就是中觀。仔細的看好,是那一個比較正確,你走那一條路。要有智慧,佛就是教你般若,般若就是智慧,智慧的光芒。(眾鼓掌)

 

佛智慧的光芒,如來智慧的光芒,就是「妙觀察智」,就是「大圓鏡智」,就是「平等性智」,就是「法界體性智」,然後你自在的當中,得到「成所作智」,這五的智慧你都得到,你這樣子做,不盲目、不偏、不倚,就是『中觀』。

嗡嘛呢唄咪吽!(眾鼓掌)

 

(師尊之後為大眾作寶瓶氣灌頂,讓每一個在場的同門,都沉浸無上尊貴的傳承法流加持中,久久不絕。)